白话佛法学习感悟:从欢喜信心向实相般若转变的功德观 交友

小精灵 2018-12-7 1060

白话佛法学习感悟:从欢喜信心向实相般若转变的功德观——心灵法门网友反馈
2018-12-07

白话佛法学习感悟——从欢喜信心向实相般若转变的功德观

在白话佛法的学习中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善事和功德、福德、福报,以及如何判断是否有真正的功德等等论述,有时会听到师父针对处于不同的环境、发心和修学阶段的人关于功德问题有不同的说法,一方面鼓励大家要积极做功德,有时却告诫我们,要是认为自己有功德其实就是没有功德等等。

从随缘教化的方面来说,这正是佛法智慧和慈悲度众的契理和契机运用。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,一开始学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觉悟成佛,也不是为了救度众生,只是为了通过做功德来消灾免祸,得到菩萨庇佑,求一些世间的福报,对佛法既没有很深的领悟,也没有很好的慧根,甚至还在犹豫观望,需要在受益中升起信心。如果这时候就告诉他,要以“无我”的心去做功德,这与他的初始发心并不相符,会感到无比震惊和无法接受,最后转身离去,连起码的人间福报都得不到。

因此面对普罗大众,师父就从慈悲度众的角度来鼓励多做功德,只有功德才能消灾得福;而对于学佛好几年还是停留在人天福报祈求上的想法,就从佛法智慧的角度上,告诉我们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;内修是功,外修是德;不离自性是功,妙法应用是德;念念无滞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等等,提醒我们人天福报只是走上修学大桥之前的一段引桥,如果执著于“我做了多少功德”,那就是着相布施,有希望得到回报的心,就是有漏的,只是福德,非但不是真正的功德,甚至可能适得其反,增长贪欲,贡高我慢,产生业障。

这种针对不同对象的说法教化,正如许多佛经上告诉我们,诵这部经可以得到怎样的利益,可以远离几种灾祸等,这些都是从方便义的角度上希望大家心生欢喜,老老实实地去依教奉行;而对于一些有根基或有机缘去进一步领悟实相般若的人来说,应该及时破除他们对功德的执著和傲慢心,因此金刚经等经典中又告诉我们,以破除四相后证得的实相智慧来做的一切善,才是无漏的功德,才能出六道,断生死轮回。梁武帝认为自己广建佛塔寺庙,供养斋僧,问功德有多大时,达摩祖师答曰,全无功德。这个著名的公案就是区分福德和功德的最好注解,以凡夫心执著于自己的功德时,从究竟上说就是没有功德,只有福德。这个公案中也可以看出,智慧的修证是很困难的,必须依靠长久的引导。

从在家初学者的方面来说,我们所做的比如精勤念经、持戒放生、布施超度等等,在佛门中讲都有无量的功德,但现实中,却感觉到并没有佛经上所说的那么殊胜,这就关系到我们的发心是什么,所做的功德到底是有漏还是无漏了。

正如师父所说,我们为弘扬佛法、利益众生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功德的,但只要有漏就变成了福德,如果得到福德之前心还不正,就连福德都没有了。因此第一层境界是着相做的有漏善,是福德,第二层境界是无相做的无漏善,才是真正的功德。以我们初学的境界来说,所做的大部分是属于有漏善,因为没有破四相,是用凡夫的心做的;而破了我执法执,以菩萨的发心,无所求、无所得地去行善,只管耕耘不问收获,这就是师父要求的最高境界——无相布施得到真正的功德,其中也必然包含了福德。

所以师父一直教导我们,修菩萨道一定要具足三轮体空的精神,要从心地上下功夫,无所求,无所住,做过和没做过一样。所以经常在节目里引导我们发怎么样的心,才能够得到尽量圆满的功德。比如在放生时,如果仅仅发心求菩萨保佑自己身体健康,这样的话就成了人间的善事,虽然种善因得善果会让身体真的变好,但这是纯粹的利己,没有功德的成分,所以师父让我们要有“让我在人间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来弘扬佛法”的发心,这样放生就有了功德,虽然大部分时间我们放生或者做功德还是有所求的,依然属于世间的有漏善,但有了这个发心,比只求人间善报的境界已经高了许多。

而真正无漏的功德,是在发心的时候没有一点为自己的祈求,只为了帮助苦难众生。所以师父引导我们放生最好不要有所求,在买不完市场刀下鱼时,可以祈求观世音菩萨,让这些可怜的众生都得到解脱。如果真的发了这样的心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嘴上,那放生就是无漏善,真功德了。发心印经、供养三宝等也一样,如果通过种种布施彻底放下了贪婪、烦恼、吝啬等习气,这就是功,心灵得到了清静自在,这就是德,合起来就是功德;如果想着“舍一得万报”,没有在心地上实证般若智慧的功夫,就只是福德,而福德一旦有所求,就成了有求必应的人天福报。

然而佛教在终极关怀的同时也解决现实问题,虽然以有所求的凡夫心和以无所住的清静心做同一件善事,会产生福德或功德的不同结果,但对我们在家人来说,因为必须面对一些生活中的困苦和矛盾,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无所求,而世间善法也是做人的起点和基础,所以佛教鼓励大家去积极行善,让世俗生活变得幸福美好,并不反对这种通过做功德得到现世遂顺的想法。

等到我们不断听经闻法,在实践中把智慧和境界逐步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自然而然地会为自己求的越来越少,无我的发心会越来越多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真修实修的佛友,他们不贪求人间的福报,有的生活上也非常艰苦清贫,但一直认真修心,不为外境所动,为众生为弘法,他们所修的就是真正的出世间无漏功德,这些功德将成就他日后往生净土,成就佛果的资粮。

所以师父再三提醒过我们,人间得到的越多,天上得到的越少。而现实中,一些佛友看上去有求必应,但实际上却是他把平时积累的、可能本身就是有漏善的福德都转化成了人天福报,等到遇到危难紧急情况的时候,再求菩萨就不灵了,因为菩萨不动因果,而他自己没有可以消除孽障的功德了;而有一些佛友的做法比较聪明和理智,平时不太求一些人间的福报,如果他一直如理如法的话,功德和福德会积累得比较多。因此,有求必应并不是学佛能否最终成功的标志,而是让我们生起信心的方便法,关键就在于是否能破二执,证实相,无所求,无所住。实际上,佛菩萨是在用他们累劫修成的果地功德来接引和成就众生,而我们念经持咒行善,就是“以果地觉,种因地心”,一切功德其实都来源于佛菩萨,到了最后,连功德也是空性。

我们在家学佛,俗世的条件远不如出家那么清静,没有牵挂,所以师父说,同样的根基,同样的努力,出家学佛的成就速度比在家学佛快得多,我们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才行。事实确实如此,同样是白天八个小时,我们在职场中摸爬滚打,受着五欲六尘的污染,而出家人可以在相对清净的环境中修行,这个差别积累起来是非常巨大的。

因此,师父让我们把握好每一个起心动念,随时随处都在修心和修行中,时刻看住自己的念头。《维摩诘经·佛道品》中说:“火中生莲华,是可谓稀有,在欲而行禅,稀有亦如是。”假如在生活中时刻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观照和要求自己,天长日久,我们在战胜世俗的五欲六尘中历练出来的道心,甚至会比出家后在远离红尘的山林、寺院中修炼出来的道心更为坚定,这就是师父在白话佛法中,把各种生活场景和佛法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,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实践的原因。

而一旦拥有了红尘中历练出来的坚定道心,我们的心一定是会越来越无我,越来越清静,这时候,所做的一切善事,都能成为出世间的无漏功德,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重视白话佛法的学习和实践的原因,也因为只有这样,在家学佛才有可能达到和出家学佛一样的修证效果,得到相同的成就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法门介绍:http://bit.do/famen

卢台长博客:http://lujunhong2or.com/(简体中文)

http://www.guanyincitta.com/ ( 多语言网站)

卢台长开示 https://xlch.org/category/tv/fahui/?t=1513002119235

佛经教念:http://bit.do/fojingjiaonian

卢台长弘法视频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GYCDD/videos

初学者须知:

http://lujunhong2or.com/%E5%88%9D%E5%AD%A6%E8%80%85%E9%A1%BB%E7%9F%A5/


最新回复 (0)
返回